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历代皇帝的武将在我酒馆比擂

第2章 永乐大帝朱棣

发表时间: 2025-11-09
三日后的夜里,朱棣醒来,坐起后发现此处富丽堂皇,感叹:“唉,看来朕己经到了地狱了吗?”

大雄端来一碗八宝粥:“这里不是地狱,是异世界。”

朱棣满怀困惑的看着眼前的年轻人:“你是谁?

这里是你家吗?”

大雄将八宝粥放在床头柜上:“这里不是我家,这里是异世界,却也算是我家吧。”

朱棣再一次倒了下去,感叹:“异世界?

这不就是传闻中的地狱吗?

可是听说地狱是黑漆麻虎的。”

大雄再一次解释:“我都说了,这里不是地府,这是异世界,是我救了你。”

“你救了朕?”

大雄问:“先不管这个,我问你,你是不是叫朱棣?”

“你知道朕?”

“那你现在身负重伤,想必就是五征漠北了吧。”

“你到底是谁?

你怎么知道朕在打北元势力?”

大雄端着八宝粥:“你先把这喝了,你现在的身体很是虚弱。”

朱棣不知这是什么食物,看着好像是粥,“放心,我叫大雄,我是不会害你的。”

朱棣还是喝了下去:“你可以告诉朕,这里是什么地方了吧?”

“我是来自未来六百年后的世界,不,应该说是你来到了我们的世界,但是你没有死,是我把你从鬼门关拉过来的。”

朱棣起身,作揖道谢:“多谢这位小兄弟救命之恩,不知北元到最后有没有伤我大明百姓。”

“北元是什么情况,你不知道吗?”

朱棣不言,心中早就己经有了大概。

“你的父亲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,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蒙古高原,史称北元。

后蒙古分裂为鞑靼、瓦剌和兀良哈,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威胁。

明太宗你即位后,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,从永乐八年开始,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。

首次北伐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,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。

永乐十一年,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。

永乐十二年,第二次北伐在忽兰忽失温击败瓦剌将领马哈木,追至土剌河,马哈木逃遁。

公元1422年(永乐二十年),第三次北伐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,焚烧其辎重,收其牲畜班师。

永乐二十一年,第西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,因阿鲁台为瓦剌所败,大军驻师不进。

永乐二十二年,第五次北伐亲征鞑靼部,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步削弱,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,却在第五次回朝途中病死。”

朱棣愤恨:“这些鞑靼,虽然把他们打服了,但日后一定会卷土重来,侵吞我大明江山。”

“是的,不过你的好皇孙才彻彻底底将他们打退,但也时不时的恶心大明。”

朱棣疑惑,好皇孙?

“皇孙?

你说的是朱瞻基吗?”

“是的,朱瞻基自幼随老爷子你南征北战,立下不世功勋,功绩、监国、智谋、美貌、文化、游戏都是最顶尖的选手,我们后世称他为六边形战士。”

朱棣说道:“没错,朱瞻基这孩子一首陪在我身边,我……你是不是放心不下老二和老三?”

朱棣点头,却也非常疑惑:“你还知道老二老三的事?”

“长子皇太子朱高炽、次子汉王朱高煦、第三子赵王朱高燧,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永乐年间互相明争暗斗,无不对奉天殿上的那张龙椅虎视眈眈,曾经不少次在朱高炽被你欺负的时候,拱拱火,加加油,都希望朱高炽被你赶下太子之位。”

朱棣叹气,无可奈何:“老大监国的确是把好手,在朕五征北元的时候,老大把朝廷打理的井井有条,我也能安心的五征北元。”

“就是因为他的身体太胖了。”

朱棣说道:“的确如此,如果老大能把大明江山打理好,老头子我也无话可说。”

“但是很遗憾,朱高炽仅仅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。”

朱棣瞪大了双眼,不敢相信:“这是怎么回事?”

“朱高炽登基之后,次年改元洪熙,他在位期间为人宽厚,为政开明,发展生产、与民休息,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,***了许多冤狱,废除了许多苛政,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,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,文化得到了复兴,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、永乐两朝要好。

朱高炽天禀纯明,从善改过,恭俭爱民,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,为“仁宣之治”打下基础。”

“朱高炽的身体实在是太肥胖,患有足疾,并且可能有心脑血管疾病,在他去世前三天还在处理政务,但从发病到去世仅两天时间,驾崩之后称为仁宗。”

朱棣哭泣:“我的儿啊,是爹害了你啊,爹应该让你多多休息的。”

“朱高炽死后,继位的就是好圣孙朱瞻基。”

朱棣疑惑,自己也希望朱瞻基继位,但是老二老三呢?

朱棣问:“朱瞻基继位,也是朕心里想的,但是老二老三呢?

他们没有来闹事吗?”

“当然有,只是下场你需要知道吗?”

朱棣愁眉不展,不用想也知道:“你们后世人,是不是都怪在老头子我身上?”

“跟你有点关系,朱高煦在侄子宣宗继位当年,起兵反叛,兵败被囚逍遥城。

三年后,面对来探望的宣宗,朱高煦像当年一样顽皮将其绊倒后,大笑之。

生气的宣宗命人用重达300斤的铜缸,将其罩上。

朱高煦仍然不屈服,将铜缸顶起,彻底激恼的宣宗下令在铜缸周围架起柴火,活活将自己的叔叔干焖至死。”

“而老三朱高燧在二哥死后,行事有所收敛,低调行事,最后得了善终。”

朱棣心痛,却也无可奈何:“老二和老三自小就对皇位有野心,今日得了报应,也是因果循环。”

“这些都是朱棣你的错,你开了个好头。”

朱棣叹气,的确是因为自己开了个好头:“后世人怎么评价朕的?”

“还是功大于过,很多人都说你心狠手辣,但也有很多人设身处地的去想,朱允炆那么削藩,是个人都会反的。”

朱棣含泪,想起了十二弟:“十二弟是我几个兄弟中,看着长大的,我们都很疼他,只是那朱允炆做事太心狠手辣。”

“其实朱允炆削藩很大的原因,就是怕那些藩王威胁到了自己的皇位,不过削藩也是一大好处。”

朱棣同意:“没错,藩王的存在的确有可能威胁到……”朱棣突然发现后一句话:“什么?

削藩还有什么好处吗?

没有那些叔叔伯伯们帮你,谁给你守国门?”

“话是这么说,但你有没有想过,那些藩王无所事事,就拼了命的生孩子,到最后吃了朝廷多少空饷?”

朱棣不会承认这种说法,当即反驳:“朕不会承认你这说法,每个人就生几个孩子,能有多少俸禄?”

“你还有脸说?

光是你的孩子就有九个,然后计算下去,二十年后九个孩子,每一个再生九个,只会多不会少,你别忘了,你的老爹朱元璋有多少孩子?

你的堂兄弟们又会有多少孩子?

他们无事可做,只是在藩地享乐,什么是享乐?

不就是生孩子吗?

反正有朝廷供养。”

朱棣震惊,自己想了想,如果每个人都生好几个孩子,经过多年繁衍,这可不是加减乘除可以计算的清的。

朱棣使劲的摇摇头,想用自己清爽一番。

“老爷子,你现在应该知道了吧,大明国祚276年,这当中得生多少人?

有多少人吃空饷?

到最后连将士们的军饷都发不出来。”

朱棣不敢再想下去了,实在不是自己想看到的:“没错,如果后世人不务正业,只知享乐,那就是最头疼的事。”

“刚刚我也说了,削藩是为了巩固皇权,但朱允炆的手段太令人发指。”

朱棣同意:“是的,削藩也是有很大学问的,如果朱允炆当年不逼死叔叔们,老头子我也不会造反,毕竟这也是大哥的血脉。”

大雄吃惊,心想:这血脉压制果然非同凡响,我们后世人还怀疑,除了朱标以外,其他的孩子是不是充话费送的。

朱棣再问:“小兄弟,就不能解决一下这事吗?”

“当然有,三代以内的血脉,爵位和俸禄依次递减,三代后的血脉只能让他们自力更生了,不能让他们再以皇室为居;当然,朝廷也是爱才之人,如果子孙后世人有大才、熟读兵法者,也可以入朝为官,但不能再以皇室自居了,最好的办法就是,让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世。”

朱棣仔细想了想,除此以外,也没有其他的办法:“自力更生,也只有这个办法了,但是入朝为官的话,也是怕结党营私,威胁到皇权,但只能把他们赶出朱家,忘记自己的出身。”

“你这边什么都好说,就是不知道你父亲那边会不会同意。”

朱棣也不得而知:“我父皇会来吗?”

“不止你父皇,就连你儿子,你孙子,还有其他朝代的皇帝都会来,你是第一个。”

朱棣不解,自己是第一个?

“第一个?

有没有第二个人?

他是谁?”

“第二个是商朝人,跟你一样,也是受了重伤才来的。”

“原来是那些野蛮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