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星落南海王勃跌宕起伏的一生

第1章

发表时间: 2025-11-12

星落南海:王勃跌宕起伏的一生1 龙门毓秀:儒学世家的神童初啼第一节 绛州故地,

王氏家声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的深秋,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黄河渡口,

寒波荡漾,孤雁南征。城西王氏宅院的书房内,一盏青灯如豆,

映照着案上刚刚誊写完毕的《论语》手稿,墨迹未干,氤氲出淡淡的松烟香气。

宅院的主人王福畤正来回踱步,眉宇间既有为人父的期许,又有几分对家族传承的凝重。

几声清亮的婴儿啼哭划破夜空,犹如玉石相击,清脆悦耳,王福畤快步迈入内室,

只见产婆怀中的男婴眉目清俊,双眼明亮如星,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。

他想起父亲王通临终前“吾家世代儒学,当有英才继起”的嘱托,心中默念:“此子便名勃,

字子安,愿他能承续家学,勃发英华。”王氏家族在龙门世代望族,

其儒学渊源可追溯至隋代,堪称关陇地区儒学传承的典范。王勃的曾祖王隆,

曾任隋朝铜川县令,在任期间政绩卓著,更著有《兴衰要论》六篇,针砭时弊,见解独到,

为家族奠定了“经世致用”的治学根基。祖父王通更是隋末大儒,早年曾西游长安,

向隋文帝上《太平十二策》,纵论治国方略,虽未被采纳,却名动天下。后来王通弃官归里,

在龙门设馆讲学,弟子多达千余人,时人尊称“文中子”,

与荀卿、杨雄、老子、庄子并列为“五子”,《三字经》中“五子者,有荀杨,文中子,

及老庄”的记载,便是对其学术地位的最好佐证。王通著有《元经》《中说》等典籍,

融合儒道思想,倡导“明王道、正人伦”,其学说对初唐士大夫阶层影响深远,

也成为王氏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内核。王勃的父亲王福畤,自幼受家学熏陶,博览群书,

品行端方,成年后以明经及第,历任太常博士、雍州司功参军等职,

后又出任交趾、六合县令、齐州长史,为官清廉,颇有政声。

王福畤不仅传承了家族的儒学传统,更注重子女的启蒙教育,他常说:“为学之道,

在于明理;立身之本,在于修身。”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,

王勃的两位兄长王勔、王勮也自幼聪慧,勤奋好学,

兄弟三人自幼便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经史,研习诗文,家中书房常常灯火通明,

琅琅书声不绝于耳。龙门地处黄河东岸,西临滔滔大河,东靠吕梁山脉,

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当地人刚健质朴的民风,也滋养了王氏家族的文化底蕴。王勃幼时,

常随父亲登龙门山远眺,黄河如带,奔腾东逝,

父亲便会给他讲述大禹治水“劈开龙门”的传说,以及家族先辈勤学苦读、经世济民的故事。

这些故事在王勃心中埋下了种子,让他从小便树立了“兼济天下”的志向。家中藏书颇丰,

从儒家六经到诸子百家,从史传典籍到诗文辞赋,年幼的王勃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,

每日沉浸其中,乐此不疲。第二节 六岁属文,神童初显时光荏苒,转眼王勃已六岁。

在那个孩童尚在蹒跚学步、懵懂无知的年纪,王勃却已展现出超凡的天赋。

《旧唐书·王勃传》记载:“六岁解属文,构思无滞,词情英迈。”这在古代堪称奇迹,

即便是饱学之士,也对这个六岁孩童刮目相看。起初,

王福畤只是教王勃诵读《诗经》《论语》,并未刻意引导他作文。一日,

王福畤与友人杜易简在家中书房闲谈,谈及诗文创作,杜易简感叹道:“如今文风浮靡,

能得真才者寥寥。”话音刚落,便见王勃捧着一卷《楚辞》走了进来,仰头问道:“叔父,

何为‘骚体’?为何屈子之文,读之令人泪下?”杜易简是初唐著名诗人,

与王福畤交情深厚,素来知晓王勃聪慧,却不料他竟能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。他耐心解答后,

随口说道:“子安既懂诵读,可敢尝试作一文?”王勃毫不怯场,点头应诺。

王福畤取来纸笔,铺在案上,王勃踮起脚尖,握着毛笔,略一沉思,便挥毫泼墨。

只见他运笔娴熟,虽字迹尚显稚嫩,却笔画工整,思路清晰。片刻之间,

一篇题为《登龙门山赋》的短文便已写成。文中写道:“龙门高耸,黄河东流。山接霄汉,

水入沧溟。大禹之功,千秋不朽;先贤之德,万古流芳。小子登临,心潮澎湃,愿效先贤,

志在四方。”杜易简接过文章,仔细品读,不由得惊叹不已。文章虽短,却意境开阔,

用词精准,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,又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,更有少年人远大的志向。

他连连赞叹:“此子奇才!构思敏捷,辞情英迈,将来必成大器!”王福畤见儿子如此出众,

心中既欣慰又自豪,从此更加注重对他的培养,不仅亲自授课,还四处寻访名师,

为他答疑解惑。此后,王勃的文才日益精进。七岁时,他便能背诵六经,

且能阐发其中要义;八岁时,他开始研读《汉书》,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
当时,大经学家颜师古为《汉书》作注,堪称学界权威,其注本被奉为圭臬,士人争相诵读。

王勃读罢颜师古的《汉书注》,却并不盲从,而是反复研读,逐一核对原文,

发现其中多处错谬。九岁那年,王勃历时半年,撰写了十卷《汉书注指瑕》,

直言不讳地指出颜师古注中的失误之处,共计数百条。他在书中写道:“颜公之注,

博洽多闻,然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小子不才,敢以管见,指其瑕玼,非敢冒犯先贤,

实为求真求实也。”这篇著作一经传出,在学界引起轩然***。要知道,

颜师古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臣,学识渊博,备受尊崇,而王勃只是一个九岁的孩童,

竟敢挑战权威,其勇气和学识令人震惊。消息传到长安,不少学者起初不以为然,

认为是孩童妄言,但当他们读到《汉书注指瑕》后,

无不被其中精准的考据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。有人赞叹道:“王氏有子如此,真乃天纵奇才!

”《汉书注指瑕》虽已散佚,但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估量,

王勃“神童”的名号也因此传遍绛州,甚至传到了京城长安。

杜易简更是对人称赞:“此王氏三珠树也!”将王勃与兄长王勔、王勮并称为“三珠树”,

赞誉他们兄弟三人皆是难得的英才。第三节 长安游学,医儒兼修十二岁那年,

王勃告别家人,跟随父亲前往长安。这座繁华的帝都,宫阙巍峨,市井喧嚣,

汇聚了天下英才,也承载着无数士人的梦想。王勃初到长安,

便被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所吸引,他深知,要实现“经世济民”的志向,

仅凭家中所学远远不够,必须广交贤才,博采众长。在父亲的引荐下,王勃拜名医曹元为师,

学习医药之术。曹元是当时长安著名的医学家,不仅精通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等经典医籍,

还对阴阳五行、三才六甲之术颇有研究。王勃之所以选择学医,

一方面是受家族“经世致用”思想的影响,认为医术可以救死扶伤,造福百姓;另一方面,

他也深知,医药之学与儒学、易学相通,研习医术有助于开阔视野,增长见识。

跟随曹元学习的三年间,王勃勤奋刻苦,废寝忘食。他每日清晨便到药圃辨认药材,

中午研读医籍,傍晚向曹元请教疑难问题。曹元见他聪慧过人,且态度谦逊,

便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。王勃不仅学会了望闻问切、开方配药,

还对“明堂玉匮之数”“三才六甲之事”有了深入的理解。

他将儒学中的“仁爱”思想融入医学,认为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,更要有慈悲的心怀,

对待病人要如同对待亲人一般。在学医之余,王勃从未放弃对儒学和诗文的研习。

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游览长安的名胜古迹,拜访文人雅士。当时的长安,文人荟萃,

诗坛盛行上官仪开创的“上官体”,其诗辞藻华丽,对仗工整,

但内容多为宫廷宴游、咏物写景,缺乏真情实感和雄浑气魄。王勃在与文人雅士的交往中,

逐渐对这种浮靡的诗风产生了不满,他认为诗歌应该“言志抒情”,反映社会现实,

表达真情实感。十三岁时,王勃写下了《上绛州上官司马书》,

文中不仅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,还表达了自己积极入仕、报效国家的决心。

他在书中写道:“夫士之生也,非至圣无轨,微妙玄通,则必立功立事,效当年之用。

”他希望能得到上官司马的引荐,早日步入仕途,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。这篇文章言辞恳切,

文采斐然,充分展现了少年王勃的政治远见和文学才华。十四岁那年,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,

考察吏治,选拔人才。王福畤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,便鼓励王勃上书刘祥道,

陈述自己的政见。王勃连夜撰写了《上刘右相书》,在书中,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,

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:“育人才,兴教化,整吏治,轻赋税,安边境”。

他写道:“故曰:‘圣人之理,在于经纶天下;贤臣之道,在于辅佐君王。’今陛下圣明,

四海升平,然仍有百姓流离,吏治不清,此乃臣之所忧也。”刘祥道读完王勃的上书,

大为震惊。他没想到,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,竟能对国家大事有如此深刻的见解,

其文笔之老练,思路之清晰,远超同龄人。刘祥道当即召见王勃,与他纵论天下大事。

王勃对答如流,言辞恳切,见解独到,刘祥道不由得赞叹道:“此神童也!

日后必为国家栋梁!”随后,刘祥道上表举荐王勃,称赞他“奇才异质,志存高远,

可堪大用”。王勃的名声也因此在长安日益响亮,

不少达官显贵都想见识这位“神童”的风采。他常常受邀参加各种文人聚会,在宴会上,

他出口成章,妙笔生花,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。有一次,

在尚书令裴行俭举办的宴会上,有人提议以“长安春景”为题作诗,王勃略一沉思,

便吟出:“东风吹暖入长安,柳色青青草色鲜。紫陌红尘飞不断,玉堂金马自依然。

”诗句一出,满座皆惊,众人纷纷称赞其才情横溢。在长安游学的三年,

王勃不仅增长了学识,开阔了眼界,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

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他在医儒兼修的过程中,

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,既坚守儒家的“仁爱”“入世”理念,

又兼具道家的“自然”“豁达”情怀,这种思想特质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。

2 少年登科:长安城里的青云之志第一节 乾元献颂,

圣心大悦麟德二年公元665年,唐高宗李治在隋朝乾阳殿的基础上,

耗费巨资建造乾元殿,历时数年,终于落成。乾元殿巍峨壮丽,雕梁画栋,气势恢宏,

成为长安城中最宏伟的建筑之一。唐高宗为庆祝乾元殿落成,下令举办盛大的庆典,

邀请文武百官、皇亲国戚参加,并广征诗文,以颂圣德。此时的王勃已十五岁,

在长安已小有名气。他得知消息后,认为这是一个展现自己才华、获得皇帝赏识的绝佳机会。

于是,他闭门谢客,潜心构思,历时数日,终于写成了一篇《乾元殿颂》。

这篇颂文洋洋洒洒数千言,辞藻华丽,对仗工整,气势磅礴。

文中既描绘了乾元殿的宏伟壮丽:“赫赫乾元,巍巍紫极。层构崔嵬,上出云霄。金铺玉户,

雕梁画栋。”又歌颂了唐高宗的圣明功德:“陛下圣德广运,仁覆四海。文治武功,

远超往古。致四海升平,百姓安乐。”王勃深知,要让这篇颂文被唐高宗看到,

必须通过适当的渠道。他想到了时任黄门侍郎的皇甫常伯,皇甫常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之一,

与王勃素有交往,十分赏识他的才华。王勃带着《乾元殿颂》前往皇甫府拜见,

皇甫常伯读完后,连连称赞:“此文辞美义壮,气势恢宏,真乃千古佳作!

”当即答应将颂文献给唐高宗。唐高宗读到《乾元殿颂》后,龙颜大悦。他没想到,

这篇文采斐然、意境深远的颂文,竟出自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之手。他反复品读,

对文中的词句赞赏不已,忍不住对身边的大臣说:“奇才,奇才!我大唐奇才!”随后,

唐高宗下令召见王勃。在大殿之上,王勃从容不迫,举止得体,面对唐高宗的提问,

对答如流。唐高宗见他年少有为,才华出众,心中十分喜爱,

便对大臣们说:“此子前途不可***,当加以培养,日后必能为国家效力。

”《乾元殿颂》的问世,让王勃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。文人雅士争相诵读,

称赞其“文辞典雅,气势雄浑”,甚至有人将其与司马相如的《上林赋》相媲美。

王勃也因此得到了许多达官显贵的赏识,不少人都想将他招致麾下。但王勃志存高远,

他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,凭借自己的实力步入仕途,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
第二节 幽素及第,最少年官乾封元年公元666年,唐高宗为彰显文治,

特开“幽素科”,选拔有才有德、隐于山林或未被发现的人才。

“幽素科”不同于常规的进士科,它更注重考生的学识、品德和志向,录取名额极少,

竞争异常激烈。王勃得知消息后,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考试。当时的科举考试,

不仅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学识,还需要有名流的推荐。王勃凭借《乾元殿颂》带来的声望,

以及刘祥道、皇甫常伯等人的举荐,顺利获得了考试资格。考试前,王勃闭门苦读,

潜心钻研经史子集,梳理治国方略。他深知,这次考试是他实现理想的关键,必须全力以赴。

考试当天,考场设在长安的国子监,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齐聚一堂。

考题围绕“治国安邦”“修身立德”展开,要求考生阐述自己的见解。王勃拿到考题后,

略一沉思,便胸有成竹。他挥笔疾书,文思泉涌,很快便完成了答卷。他的答卷观点鲜明,

论据充分,文笔流畅,既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,又体现了他独到的政治见解。

主考官读完王勃的答卷后,大为赞赏,当即定为第一名。唐高宗得知后,再次召见王勃,

亲自考察他的学识和能力。王勃在皇帝面前从容应对,侃侃而谈,从经史子集到治国方略,

从民生疾苦到边境安宁,无不涉猎,且见解深刻,言辞恳切。唐高宗对他更加赏识,

当即下诏,授予王勃朝散郎一职。朝散郎是从七品上的官职,虽品级不高,但却是朝廷命官,

享有相应的俸禄和礼遇。王勃当时年仅十六岁一说十七岁,

成为了唐朝建立以来最年轻的朝廷命官,一时之间,声名鹊起,

成为长安城中人人羡慕的对象。王氏家族也因他而倍感荣耀,王福畤更是激动不已,

认为儿子终于实现了家族的期望。成为朝散郎后,王勃并没有骄傲自满,

而是更加勤奋地工作。他在任职期间,兢兢业业,恪尽职守,常常为了处理政务而废寝忘食。

他利用自己的学识,为朝廷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,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和同僚的敬重。同时,

他也没有放弃文学创作,在工作之余,写下了许多诗文,题材广泛,内容丰富,

既有对官场生活的记录,也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。这一时期,

王勃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等人交往密切。他们四人都是初唐著名的文学家,才华横溢,

志向远大,都对当时浮靡的宫廷诗风不满,主张诗歌应该“言志抒情”,反映社会现实。

他们互相唱和,共同切磋诗文,形成了一股新的文***流,被后人并称为“初唐四杰”,

而王勃则因其出众的才华和成就,被推为“初唐四杰”之首。“初唐四杰”的崛起,

给初唐诗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。他们的诗歌题材扩大,不再局限于宫廷宴游和咏物写景,

而是开始关注社会现实,表达人生感慨,抒发远大志向。

他们的诗歌风格也一改“上官体”的浮靡华丽,变得雄浑壮阔,刚健有力,

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王勃在这一时期写下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便是其代表作之一:“城阙辅三秦,

风烟望五津。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无为在歧路,

儿女共沾巾。”这首诗意境开阔,情感真挚,一改以往送别诗的伤感情调,

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,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。第三节 沛府侍读,

意气风发乾封二年公元667年,在唐高宗的亲自过问下,王勃被任命为沛王府修撰,

担任沛王李贤的侍读。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次子,自幼聪慧,勤奋好学,

深得唐高宗的喜爱。王勃能得到这样的职位,足见朝廷对他的重视。沛王府藏书丰富,

人才云集,王勃在这里如鱼得水。他每日陪伴李贤读书治学,讲解经史子集,切磋诗文创作。

李贤对王勃的才华十分赏识,两人年龄相仿,志趣相投,很快便成为了亲密的朋友。

他们常常一起探讨治国方略,评论天下大事,有时还会一同游览沛王府的园林,饮酒作诗,

畅谈人生理想。在沛王府的日子里,王勃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。

他不仅帮助李贤整理典籍,撰写文章,还为李贤出谋划策,解答疑难问题。

李贤每次遇到困惑,都会向王勃请教,而王勃总能给出独到的见解,帮助李贤排忧解难。

有一次,李贤问王勃:“治国之道,何为先?”王勃回答道:“治国之道,以人为本。

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故必先轻赋税,薄徭役,使百姓安居乐业;次则兴教化,育人才,

使士风淳厚;再则整吏治,明赏罚,使官场清明。如此,则国家可长治久安。”李贤听后,

深表赞同,对王勃更加敬重。王勃在沛王府期间,还写下了许多诗文,

其中最著名的便是《平台秘略论》。这篇文章是王勃为李贤撰写的治国方略,共分十篇,

“任贤”“去邪”“纳谏”“理财”“治军”“教化”“务农”“阅武”等十个方面的内容。

文章系统地阐述了王勃的政治思想,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国措施,

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。《平台秘略论》写成后,李贤爱不释手,

将其视为治国的宝典。他不仅自己认真研读,还推荐给唐高宗阅读。唐高宗读完后,

对王勃的才华再次赞赏不已,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政治人才,对李贤说:“王勃真乃奇才,

你能得此良师益友,实乃幸事。”当时的长安,斗鸡之风盛行,

王公贵族之间常常以斗鸡为乐。沛王李贤和英王李哲后改名李显,

武则天三子也十分喜爱斗鸡,两人常常在宫中举行斗鸡比赛。有一次,两人又要斗鸡,

王勃为了给李贤助兴,一时兴起,写下了一篇《檄英王鸡》。这篇文章以诙谐幽默的笔调,

赞美了沛王的斗鸡,贬低了英王的斗鸡,文中写道:“盖闻昴日,著名于列宿,

允为阳精;酉鸡,冠于家禽,实惟物灵。……尔乃冠距高耸,爪牙锋利。怒则气冲斗牛,

猛则威振山林。……当宜握笔临文,磨墨濡毫,为君侯纪其胜事,传其英名。

”这篇檄文本属游戏之作,王勃无非是想讨好李贤,增添斗鸡的趣味性。却不料,

这篇文章竟被传到了唐高宗的手中。唐高宗读完后,龙颜大怒,他认为王勃身为沛王府修撰,

不仅不劝阻二王斗鸡,反而作檄文挑拨离间,有意扩大事态,破坏兄弟情谊。

他怒气冲冲地说:“歪才,歪才!二王斗鸡,王勃身为博士,不行谏诤,反作檄文,

有意虚构,夸大事态,是交构之渐。”随后,唐高宗下诏,免除王勃的官职,

将他逐出沛王府,赶出长安。这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王勃措手不及。他万万没有想到,

一篇游戏之作竟会给自己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。他刚刚打通的仕途,就这样毁于一旦,

多年的努力和梦想也瞬间化为泡影。被逐出长安的那天,天空阴沉,细雨蒙蒙。

王勃独自一人走在长安的街道上,心中充满了失落和迷茫。他回望这座繁华的帝都,

心中感慨万千。他想起了父亲的期望,想起了自己的理想,想起了在长安的种种过往,

不禁潸然泪下。但他并没有完全消沉,他相信,只要自己有才华,有抱负,

总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。3 宦海沉浮:从蜀道风霜到虢州惊魂第一节 蜀地漂泊,

诗酒疏狂咸亨元年公元670年,王勃离开长安,踏上了前往蜀地的旅途。

蜀地山高路险,交通不便,但风景秀丽,民风淳朴,

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避世隐居、寄情山水的好去处。王勃选择前往蜀地,

一方面是为了躲避长安的是非纷争,另一方面也是想在山水之间开阔心胸,沉淀自己,

寻找新的人生机遇。从长安到蜀地,路途遥远,艰险异常。王勃沿着古蜀道前行,翻越秦岭,

渡过嘉陵江,一路上饱览了蜀地的壮丽风光,也体会到了旅途的艰辛。

他在《入蜀纪行诗序》中写道:“总辔出长安,驱马遥相望。蜀山千万重,剑阁数十里。

峰峦隐复见,溪谷萦且曲。”这段旅程虽然艰苦,但也让王勃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
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、锋芒毕露的少年,而是多了几分沉稳和豁达。抵达蜀地后,

王勃首先来到了成都。成都是蜀地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繁华富庶,文人荟萃。

王勃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当地的文人雅士和官员,他们对王勃的才华十分赏识,

纷纷邀请他参加各种文人聚会。在聚会中,王勃常常饮酒作诗,挥毫泼墨,

写下了许多描绘蜀地风光、抒发人生感慨的诗文。蜀地的壮丽风光给了王勃无穷的创作灵感。

他游览了成都的武侯祠、杜甫草堂,登上了峨眉山、青城山,每到一处,

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。在《游峨眉山》中,他写道: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

影入平羌江水流。夜发清溪向三峡,思君不见下渝州。”这首诗意境优美,情景交融,

表达了他对蜀地风光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。在《武侯祠》中,

他写道:“群雄竞起问前朝,钟鼎山林各寂寥。三顾频繁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
”这首诗缅怀了诸葛亮的功绩,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。在蜀地漂泊的日子里,

王勃虽然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,但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抱负。

他常常在诗文中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、建功立业的心情。在《春日还郊》中,

他写道:“闲情兼嘿语,携杖赴岩泉。草绿萦新带,榆青缀古钱。鱼床侵岸水,鸟路入山烟。

还题平子赋,花树满春田。”诗中既描绘了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色,

又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、闲居度日的无奈。王勃在蜀地期间,

还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保持着书信往来,其中包括杨炯、卢照邻等人。

他们在书信中互相鼓励,切磋诗文,共同探讨人生理想。

杨炯在给王勃的信中写道:“兄之才,举世无双,然命运多舛,实乃憾事。愿兄保重身体,

静待时机,他日必将东山再起。”王勃在回信中写道:“弟虽漂泊蜀地,然志未消沉。

只要有一线机会,弟必当全力以赴,报效国家。”在蜀地漂泊了两年后,

王勃的心境逐渐平复,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。他意识到,

一味地避世隐居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,必须重新回到仕途,才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。

于是,在咸亨三年公元672年,王勃离开蜀地,踏上了返回长安的旅程。

第二节 虢州参军,祸起萧墙咸亨三年公元672年,王勃回到长安,参加科选。

此时的他,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锋芒毕露的少年,经历了蜀地的漂泊和仕途的挫折,

他变得更加沉稳和成熟。他的朋友凌季友时任虢州司法,得知王勃返回长安,

便向他伸出了援手。凌季友知道王勃精通医药之术,而虢州药物丰富,

便为他在虢州谋了个参军的闲职。虢州位于今河南灵宝一带,地处黄河中游,物产丰富,

风景秀丽。王勃来到虢州后,担任参军一职,主要负责协助司法官员处理一些日常事务,

工作相对清闲。这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研读经史,创作诗文,

同时也能利用当地丰富的药材资源,继续研习医药之术。在虢州任职期间,王勃工作勤勉,

尽职尽责,与同僚们相处融洽。他常常利用自己的医术为当地百姓治病,深得百姓的爱戴。

同时,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,常常向虢州刺史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,

得到了刺史的赏识。然而,好景不长。王勃性格耿直,嫉恶如仇,不懂得官场的圆滑世故,

这也为他日后的灾祸埋下了隐患。当时,虢州官府中有一个名叫曹达的奴仆,因犯了罪,

四处逃窜,最终逃到了王勃家中,希望能得到王勃的庇护。王勃起初并不知道曹达是罪犯,

便收留了他。后来,王勃得知了曹达的罪行,心中十分惶恐,他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,

便想将曹达送走。但曹达却死死缠住王勃,不肯离开。在进退两难之际,王勃一时糊涂,

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——杀死曹达灭口。他本以为这件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,

却不料还是被人发现了。消息传到虢州刺史耳中,刺史大为震惊。王勃是朝廷命官,

竟敢私***人,这在当时是重罪。刺史不敢隐瞒,当即上报朝廷。唐高宗得知后,龙颜大怒。

他没想到,王勃竟敢如此胆大妄为,触犯国法。当即下诏,将王勃逮捕入狱,判处***。

这一判决,让王勃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。他万万没有想到,自己一时的糊涂,

竟会招致杀身之祸。在狱中,王勃回顾自己的一生,心中充满了悔恨和自责。

他想起了父亲的教诲,想起了自己的理想抱负,想起了在长安的种种荣耀,

也想起了蜀地的漂泊岁月。他后悔自己不该收留曹达,更后悔自己不该一时冲动杀死曹达。

他在狱中写下了《狱中南望》一诗,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对自由的渴望:“南海明珠望欲穿,

北堂萱草梦魂牵。可怜白首丹心客,独对秋风泣杜鹃。

”王勃的家人得知他被判***的消息后,悲痛欲绝。王福畤更是四处奔走,

想方设法营救儿子。他拜访了许多昔日的同僚和朋友,希望他们能出手相助。同时,

王氏家族的亲友也纷纷上书朝廷,为王勃求情,希望能从轻发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