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!手机版

文斋读书 > > 邓枫卡尔《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》全文免费阅读_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全集在线阅读

邓枫卡尔《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》全文免费阅读_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全集在线阅读

佛系辉哥 著

其它小说完结

小说《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》“佛系辉哥”的作品之一,邓枫卡尔是书中的主要人物。全文精彩选节:邓枫从德国归来,身负家族期望,却心怀民族大义。在黄埔军校的晨曦中,他秘密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。从此,他身陷国民党高层,一面深受“校长”器重,一面在暗处为党组织提供支持,行走在刀尖之上,演绎出一段惊心动魄的双面人生。

主角:邓枫,卡尔   更新:2025-11-05 23:07:24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柏林大学的图书馆穹顶高阔,冬日的阳光透过彩绘玻璃,在长条阅览桌上投下斑斓的光斑。

邓枫坐在靠窗的位置,面前摊开的不仅是厚重的德文机械手册,还有几本纸张粗糙、封面简朴的中文小册子。

这是李求实上次分别时悄悄塞给他的,包括陈独秀的《谈政治》和考茨基著作的中文译本。

书页间,两种文字,两种思想,正在他脑海中激烈碰撞。

德文教材里,是严谨的公式、精确的图纸,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利器;中文册子里,是尖锐的批判、理想的召唤,是重塑社会结构的蓝图。

他时而凝神计算一道应力难题,时而掩卷沉思“阶级”、“革命”这些词汇在古老中国语境下的含义。

“邓,看你这副样子,像是在解一道关乎宇宙的难题。”

汉斯·穆勒抱着几本艺术史书籍在他对面坐下,好奇地瞥了一眼那些中文册子。

邓枫合上手中的《齿轮传动原理》,笑了笑:“也许比宇宙难题更复杂,是关于我的祖国该往何处去。”

汉斯耸耸肩:“政治是政客的游戏。

要我说,像我们这样学好工程技术,才是真正推动世界进步。

你看西门子、克虏伯,它们可不管谁在执政,只管造出最好的产品。”

“或许吧。”

邓枫没有争辩。

他想起卡尔的话——“光有技术还不够”。

汉斯出身中产家庭,自然难以体会那种底层求变、民族求存的迫切。

课余时间,邓枫更频繁地跟随卡尔走访柏林附近的工厂和工人社区。

他不仅看机床如何运转,也看工人如何生活。

在弥漫着金属粉尘的车间里,他虚心请教老师傅操作诀窍;在低矮拥挤的工人住宅区,他倾听他们抱怨物价飞涨、工时过长。

他看到了高度工业化背后的社会裂痕,也理解了卡尔们为何要追寻一种更公平的分配方式。

旅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,邓枫参加得愈发积极。

他们通常在环境嘈杂的啤酒馆或者成员租住的简陋公寓里聚会,用乡音低声讨论着远方的祖国。

从李求实和其他同志那里,他更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,也得知了国内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消息,以及随之而来的血腥镇压。

“我们的一些同志,在罢工中牺牲了。”

一次聚会中,李求实沉痛地说,眼眶微红,“这告诉我们,没有革命的武装,就无法对抗反革命的武装。”

这话像重锤敲在邓枫心上。

他脑海中闪过黄浦江上的外国军舰,闪过汉口码头逃荒的人群,也闪过父亲信中提到的湖南军阀的横征暴敛。

“武装”——这个词,与他正在学习的机械制造,似乎找到了一个沉重的连接点。

1923年初,一个重要的实践机会降临。

施密特教授承接了为一家中型机械厂改进内燃机生产线的咨询项目,需要一名助手。

邓枫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出来的实干精神,被教授选中。

项目地点在鲁尔工业区的埃森,这里工厂林立,烟囱遮天蔽日,是德国工业的心脏。

邓枫随教授住进厂区附近的旅馆,白天泡在车间,测量、绘图、与工程师和工长讨论,晚上则在旅馆房间里整理数据,常常工作到深夜。

他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:几条关键生产线的设备老化,加工精度不稳定,导致零部件互换性差,装配效率低下。

他大胆提出,不应只做局部修补,而应参照他在柏林学到的最新标准化生产理念,对关键工序进行设备升级和流程再造。

起初,厂里的德国工程师对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不以为然。

但邓枫没有气馁,他拿出详实的数据对比,绘制了清晰的改进方案图,甚至在工休时亲自操作设备,演示如何调整参数以提高精度。

他的专业能力和务实态度逐渐赢得了尊重。

“年轻人,你的思路很清晰。”

项目后期,工厂主,一位严谨的普鲁士老人,对邓枫表示赞赏,“你让我们看到了东方人的智慧与勤奋。”

项目成功结束,生产线效率提升了近百分之二十。

邓枫拿到了一笔不菲的报酬,更重要的是,获得了极其宝贵的工业实践经验和德国工业界的初步认可。

返回柏林前,他特意去了一趟著名的克虏伯钢厂外围。

望着那延绵不绝、守卫森严的厂区,高炉喷吐着巨大的烟云,铁轨上列车满载着钢铁巨兽进出,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。

这就是工业的力量,是铸剑为犁亦或铸犁为剑的力量。

回到柏林,他将在埃森的见闻和思考写信告诉了父亲,并随信寄回了大部分报酬,只留下一小部分,加上之前省下的生活费,通过李求实的渠道,辗转捐给了国内的某个“进步工会组织”——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。

临近毕业,选择摆在了面前。

施密特教授欣赏他的才华,推荐他到曼海姆一家著名的发动机制造厂任职。

这是一条安稳、前景光明的技术专家道路。

然而,另一条路也在召唤。

李求实找到他,带来了国内国共合作、黄埔军校创办的消息。

“南方革命政府急需各方面人才,特别是像你这样懂现代军事技术的。”

李求实目光热切,“枫兄,你的学识抱负,正应在那个大舞台上施展。

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”

当晚,邓枫再次登上柏林街头,漫无目的地行走。

他走过宏伟的勃兰登堡门,走过仍在修复中的战争废墟,走过灯火通明的咖啡馆和音乐厅,也走过失业工人聚集的昏暗广场。

两种未来在他脑海中交织:一种是留在德国,沉浸在技术的世界里,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;另一种是回到动荡的祖国,投身于充满未知甚至危险的洪流。

他掏出那枚己被摩挲得光滑的铜钱护身符,想起妹妹的问题:“睡狮什么时候才能醒来?”

他想起了湘江,想起了岳麓山,想起了那些渴望改变的面孔。

回到宿舍,他摊开信纸,笔尖在“父亲大人膝下”之后,停顿了许久。

最终,他坚定地写了下去:“……儿蒙父亲含辛栽培,留洋数载,于机械工程稍有心得,于世界潮流亦有所悟。

今祖国积弱,外侮日亟,非有强大之武力无以图存,非有彻底之变革无以自强。

南方革命气象一新,黄埔军校延揽英才,此正男儿报国之时也。

儿己决定放弃留德职位,不日启程归国,报考军校,以身许国。

望父亲体谅儿志,勿以为念……”信写完了,他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。

他打开窗户,让清冷的夜风吹入。

柏林城的万家灯火在眼前铺开,而他的目光,己然越过千山万水,投向了遥远的、风起云涌的珠江之畔。

他知道,一段新的征程,即将开始。

在德意志汲取的知识之火,将要在东方的土地上,燃成燎原之势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